<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张怀东
        地质勘探员扎根大山深处29载 找矿报国践初心
        敬业奉献
        安徽
        2021年12月“中国好人榜”
        W020211130582334606420.jpg
        人物故事:

          张怀东,男,197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副总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室主任,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9年坚守野外一线地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综合性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地质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勘探出了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改变了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历史。张怀东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全国“十大最美职工”等称号。

          坚守初心,磨砺一身过硬本领

          1992年7月,张怀东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负责皖西大别山地质勘探工作。当时地质行业处于低谷时期,但他一直坚守着地质找矿的初心。那段时间,他利用各种机会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地质填图、编录到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他都积极参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和长期的野外实践工作,使他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后来在该地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张怀东在负责的滁州琅琊山铜矿床深部接替资源勘查中,注重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再利用,针对特殊地层,大胆采取钻探新技术,为老矿山探明铜金属量10万吨、金9吨,可延长老矿山服务期限30年,使老矿山焕发了生机。

          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这曾是人们对地质人的调侃,也是张怀东的真实写照。长年坚守在深山里,顾不上父母、妻儿;一年四季没有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是常事;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就在荒山野岭上冷水就干粮。有一次,张怀东从野外回家,敲门时,3岁的儿子帮他开门,没想到儿子见面的第一句话竟是:“叔叔你找谁?”当时,张怀东泪如泉涌,心里五味杂陈。

          咬定青山,世界级“钼矿”惊现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给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了第二个春天,张怀东坚守的找矿梦想再次被点燃。2007年,张怀东开始承担了《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对于大别山腹地这片区域,他百感交集,该地区明明成矿条件良好,几代地质人“四进四出”,最终无功而返。因此有人断言,大别山东段无大矿。但是,张怀东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多次和省地矿局专家赴国内知名钼矿产地实地考察,学习总结钼矿勘查经验。2008年9月4日,在钻机岩心512.16米处发现了钼矿,首孔及其他四个钻孔发现了几百米厚度的钼矿体之后,张怀东深知几代人的找矿突破即将实现。此后,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常驻深山,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哪怕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未来得及拆线,都一心扑在一线……最终历时4年,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达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就此诞生,其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该矿床的发现,成为安徽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大的钼矿床,结束了安徽境内无世界级大矿的历史。

          2016年度,因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开辟了“第二找矿空间”,张怀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个大矿的惊现,其背后却是几代地质人的心血凝聚。29年来,为了找矿,张怀东平均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崇山峻岭中穿梭,遇见石头就敲敲打打,观摩形态走势,有时候为了沿直线观测石头流线走向,还要蹚水渡河。29年来,张怀东的足迹遍布了大别山腹地,足足有1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2圈半……

          步履坚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2016年以来,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地勘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影响,传统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313地质队明显感受到:社会资本进入到找矿领域明显下降,财政投入大幅缩减,传统地勘找矿项目急剧减少,地研所面临如何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传统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地研所在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业务发展方面的人才,成为阻碍地研所转型发展的“拦路虎”。作为地研所负责人,张怀东再次遭遇到人生地质寒冬。“当时压力巨大,思想上曾产生过急流勇退的念头。”张怀东自嘲道,“但是,我深知这是国家对地质工作提出新的需求,这也是地质工作迎来了转型升级。”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大地质服务,做好绿色地勘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张怀东带领年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为了让年轻技术人员能够把所学的新知识有施展的平台,采用借船下海的方式,组织本部门技术人员提供无偿劳务的方式全过程参与新业务项目实践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地研所利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转型发展,先后建立了城市管网监测中心、高分六安中心、土壤修复与治理中心等新业务部门,围绕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大别山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多样,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经过29年的地质勘探生涯,张怀东进一步意识到,除了地学专业的学生之外,广大的普通民众也渴望获得地学知识,了解各种地质现象。普及地学知识、科学认识自然已经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皖西旅游经济的重要课题。张怀东发挥专长,积极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参与六安市社区科普馆和佛子岭大别山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地学科普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逐梦地质廿九载,找矿报国践初心。张怀东在最脏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9年,将满腔的热血无私地倾注到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上,他坚持把找矿报国作为个人追求的最大梦想,用坚守诠释着一名地质人的担当。(责任编辑:郭雯 何茹)

        来源:安徽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