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在传承创新中展现非遗光彩
        发表时间:2023-02-08 来源:人民日报

          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财富,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2001年5月中国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起,如今,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明记忆做出了极大努力,成果卓着。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授、用、产、研等方面的系统性保护,这也是非遗进行活态传承的必要条件。比如,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乌仁母女依托工作室,带动周围人学习非遗技艺,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在传承弘扬技艺的同时让当地不少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不仅如此,她们还把非遗项目带进当地的中小学课堂,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各地参加展览,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光彩。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为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开辟了重要途径,更好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

          在不断推进非遗项目全方位、立体化、覆盖式的保护工作中,非遗的时代性、教育性等功能也得以发挥,让人们得以更好感受非遗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助力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得以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更好地拥抱新生活、新时代。

          同时,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财富,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崔玲玲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教师)

        责任编辑:林 凤清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