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闭
        马海德:此生无憾为中华
        发表时间:2021-06-02来源:新华社

        马海德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上海6月2日电(记者许晓青)位于上海市九江路111号的大陆银行旧址,悬挂着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经常有文史爱好者来此参观。20世纪30年代,这座银行大厦内曾设立一家私人诊所,诊所合伙人之一就是马海德医生。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

          1933年,马海德在欧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上海考察东方热带病。当他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命运随之改变。

          1934年秋,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在她的鼓励下,马海德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有知名人士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大陆银行大厦内的诊所,一度成为学习联络点之一,宋庆龄还曾将此地安排给中共地下党组织作为联络、开会的地方。

          1936年,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熏染的马海德参与撰写并公开发表《上海镀铬业工人之卫生研究》。同一年,他从上海出发到西安,最终抵达陕北,同行的另一人就是后来撰写《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陕北,马海德发挥其医学特长,背着医疗卫生包救死扶伤,此外还作为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的代表,负责向宋庆龄提供当地医疗物资的需求报告,并参与物资接收和分配工作。

          1937年,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年,他将自己的名字乔治·海德姆改为中文名“马海德”。他生前曾回忆在陕北的经历,认为自己正是在那里“从一个革命的同情者变为一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的战士”。

          自此,马海德始终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脚步。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投身于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中。

          马海德致力于全国范围内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

          他将消灭麻风病定为奋斗目标。得知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患有麻风病时,他长途跋涉,到山寨、草原宣传防治知识,经他之手治愈数以万计患者。在普查疾病时,他亲自示范,让身边的医务人员从他的手臂上先抽血,消除群众的疑虑。

          在国际交往中,马海德从个人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出发,生动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建设》杂志英文版上,马海德曾撰写《美国出生,中国成长》《在中国的新生活,重访美国》等文章,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晚年身患癌症的马海德依然坚持日常坐诊,把服务患者放在第一位。1988年10月,他在北京去世。这年5月,他还在家中召开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会议,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会议。

          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也无憾了。”

          马海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等荣誉称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近年来,在马海德开启革命生涯的上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展览等缅怀这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责任编辑:郭 雯
        【纠错】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