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闭
        樊锦诗:相伴敦煌 矢志不移
        发表时间:2021-06-16来源:人民日报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孙志军摄(新华社发)

          樊锦诗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我在敦煌莫高窟转眼58年了。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樊锦诗说。

          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时,樊锦诗却偏偏选择了敦煌。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上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

          1986年,樊锦诗在负责撰写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时,发现“申遗”的材料要求非常详尽,她认识到,要想保护好莫高窟,还需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发起和直接参与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敦煌研究院还联合国内外三个机构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对樊锦诗而言,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她心焦,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这些珍贵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上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偶然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嗅觉敏锐的她立刻想到,这或许是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一个契机。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数字采集、安全存储、有效管理等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资源不仅应用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

          作为一名石窟考古专家,樊锦诗主持编写了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

          樊锦诗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记者 银燕)

        责任编辑:杨 学静
        【纠错】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